4月17日,為期三天的2014亞洲公務航空會議與展覽會(ABACE)正式落下帷幕。據行業媒體報道,本屆航展在參展規模、參觀人數以及訂單數量等方面均創新高,不少業界人士稱之為一場盛會。由于筆者不在場內,無法直接感受現場的熱度,但一直通過網絡媒體、傳統媒體以及其他渠道關注這一業界活動。筆者在外圍,直觀印象是:場內熱自有其熱的道理,社會公眾關注度不高出自“你玩你的,與我無關”。所以,大致上這是一場“低調的奢華”。
下面說說幾點隨想,雖不以“潑冷水”為目的,也無從產生“羨慕嫉妒恨”,只是基于一種旁觀,略說一二。
隨想一:官方更愿意接受“商務航空”的說法
綜觀本次會展的媒體報道,基本上是“公務航空”與“商務航空”混搭使用,視之為同一概念,最突出的例子是在同一篇報道中,上述兩種說法同時多處出現。筆者無意對兩者內涵作出機械的區分或固執的解讀,只是道出這一混用現象,其背后或許存有不同的意味和社會認知狀況。在中國當前語境下,“公務”一般是指公職人員的職務性活動。而進行這些活動,在當前,與所謂的公務飛行發生聯系,在理念上是牽強的,在現實中是難以做到的。因此,扯開,以免混淆視聽,產生誤會。
記得在2013年民航局召開的一次專題座談會上,時任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提到,要科學地界定公務航空的內涵,似乎更提倡“商務航空”的叫法。請注意,4月15日,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在會展開幕式上致辭,通篇只說“商務航空”,強調商務航空是通用航空領域一種特殊的運營項目,是通用航空的有機組成部分。對于社會上混用“公務航空”與“商務航空”的現實狀況,筆者建議:媒體慢慢調整,公眾慢慢適應,還是用“商務航空”這個說法更為科學規范。下面,我就開始適應,所及之處,一概用“商務航空”。
隨想二:商務航空到底算不算一種“奢侈品”?
直言之,所謂奢侈品,是一種文化現象,是一種心理認同與身份區別的介質。但是,奢侈品不一定以其價格的值為衡量標準。許多商務飛機,其價格遠遠低于那些作為公共航空運輸的大型客機,而大型客觀不會被視作奢侈品,反而商務飛機往往被視作奢侈品。原因何在?
往里推演,可能得出這樣的認識:大型客機是公共的,為社會各階層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,而商務飛機則是個別“牛逼公司”的甚至是私人的物品。然而,單單是由于商務飛機的“私有”屬性,就能得出其必然是奢侈品嗎?當然也不是。由此,再推導出:大多數人買不起的,同時也沒機會隨意使用的,與少數人的特定身份或擁有資本聯系緊密的那類東西,可能就是奢侈品。其實,這個概括,也無法周全所有與奢侈品有關的現象,只是提供了一個試圖去理解現象的邊框。
奢侈品可能還是一種心理感受,對一架價值數千萬的商務飛機,有些人可能覺得不算貴,而更多的人已覺得難以想象了。不同個體感受的差異性也很大,比如,500元某品牌的一條腰帶你會覺得不是奢侈品,而200元一杯的某種咖啡你又覺得太奢侈了。
關于商務飛機,再聽聽官方的說法。民航局王志清副局長說,正確認識商務航空的核心本質與外在表象的關系,商務飛機的核心是快捷,本質是效率,而不是奢侈品。對上述官方說法,你如何理解,覺得恍然大悟了嗎?你是否認同,那些迫切需要商務飛機的“牛X公司”或個人,他們已經忙得連其他交通運輸方式都無法有效地提供快捷的服務,為了工作、交際以及娛樂的效率,非買一架商務飛機不可!你覺得是這個道理嗎?如果不僅僅如此,那又是其他什么呢?筆者認為商務飛機的確不宜界定為“奢侈品”,但我還沒能夠更為全面地告訴你,它的本質以及更多的功用。擬另文探討。
隨想三:買了飛機后最怕只能“靜態展示”
據悉,本次會展過程中,商務飛機主要做“靜態展示”,于情于理,對此不難理解。另外,在布展準備期間,鑒于技術和費用的原因,部分機型是先拆解通過公路運輸進入場地,重新“吊裝”復原后參加展示。這都不是真正的問題。
問題在于商務航空的實際運營。業界認為,運營商是商務航空產業的樞紐,它與產業鏈中所有環節都有聯系,也包括最終的商務航空消費者,因此運營商的發展狀況,既是整個產業的風向標,也是商務航空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。
觀察中國商務航空運營狀況,看似“財大氣粗”的公司,生存狀況其實堪憂。如國內最早的商務航空公司金鹿公務航空,自1995年成立以來,就一直難以擺脫困境。其所謂“贏利模式”還僅僅是思考探索中的“模式選擇”,運營成本高仍然是難以逾越的魔咒。不管此類商務航空公司采取“包機租用”、“托管業務”或者“分時共享”等業務模式,在大的運營環境基本面沒有實質性好轉的情況下,其生存發展不容樂觀。
就商務航空的運營環境而言,商務飛行可用機場等基礎設施數量不足、時刻資源緊張、地面綜合服務保障資源有限、市場供需失衡等問題日益突出,構成了瓶頸性制約。2013年2月,民航局出臺了《關于加強公務航空管理和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見》,提出18條措施以加強公務航空市場準入,這也是民航局出臺的專門規范和保障公務航空發展的政策。但政策只是催生婆,而不是孩子本身。
對于未來政策趨勢,局方的基本思路是分類管理,降低門檻。特別是對經營性飛行與自用飛行,在涉及運行安全的相關資質、標準上,應當會有所區別。總之,如何讓商務飛機更便捷高效、費用更低地飛起來,盡管目前實質利好仍不夠多,但總體趨向寬松。
隨想四:中國真的有那么強勁的“小眾航空”需求嗎?
業界,尤其是商務飛機制造商、供應商,普遍抱有較樂觀積極的預期。據稱,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商務飛機市場。業界預計,未來20年中國商務飛機市場將保持每年15%左右的增長,到2033年,中國商務飛機將由現在的近400架增加到約6000架。
更有人看到商務飛機(含其他私人飛機)的產業鏈效應,認為除了飛機制造、機場運行外,其延伸產業涵蓋培訓、咨詢、金融租賃、保險、旅游、體育娛樂、房地產等;商務飛機產業的投資拉動效應是1:10,即是說1000億人民幣的投入,將拉動1萬億人民幣的GDP,更強于航空業整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效應。
說法歸說法。在現階段中國市場環境下,盡管中國、中國人不差錢,也不差“燒錢”的牛人,但缺的是理性與效率的軟環境,因此,考量商務航空這塊誘人的未來的大蛋糕,是不是還得靠鮮活的市場實踐來檢驗其“經濟邏輯”?
隨想五:會展如何與媒體、公眾、專家進行深度互動?
從會展活動三天加媒體日的情況看,成效是顯著的。據稱,本屆會展參觀人數達萬余人次,為歷年規模最大。多家廠商在展會中收獲確認和意向訂單(相信大多數是會前商務談判達成共識)。最吸引眼球的是,灣流宇航公司、民生金融租賃公司這兩大家,“一賣一買”之間,成就了一段漂亮演繹,創下中國民航史上最大筆商務飛機訂單的新記錄。另外,會展激活出來的亮點和段子,也時有所聞,增添了一派熱鬧景象!
但是,筆者感到,本次會展事前,舉辦方與業界專家及專業傳媒的深層策劃不夠,結果體現在對“商務航空文化”的推演乏力,會展期間有關專家闡發的深度見解、專業性文字等傳播不多。筆者特別注意了幾家業界傳媒,期間展示的圖文,也多以“高大上”、“私人定制”、“明星花邊”等的表層推廣為主,鮮有觸及官方代表所宣示的商務航空的“核心與本質”。
審視這些,說明哪怕是在業界,對商務航空產業鏈的相關環節,理解、探索的深度仍顯不夠,基礎不厚,就難免泛于熱鬧了。至于、重量級的大媒體,也是“只報其像,不究其因”,沒有挖掘更深的新聞價值。難道是,實際上沒有更多東西可以深挖?或者是,在時下“從簡風”遍吹神州的境況下,商務航空的話題,顯得過于張揚嗎?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